第七屆紫金獎建筑與環境設計大賽決賽圓滿落幕|我院項目“多維共生的模式語言”喜獲金獎
第七屆“紫金獎·建筑及環境設計大賽”以“健康家園”為主題,通過有思考、有溫度、有品質的創意設計,引領健康生活方式、改善健康福祉,從物質、精神和社會等層面構筑人人共享的“健康家園”。南大建規院聚焦社會熱點,積極探索后疫情時代空間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在職業組比賽初賽中我院獲得一個一等獎,一個二等獎的成績。12月19日,第七屆紫金獎建筑與環境設計大賽決賽圓滿落幕,由專家評委、行業評委、媒體評委共同打分,經大眾評委投票,最終產生紫金獎職業組金獎2名,銀獎3名和銅獎5名,我院項目“多維共生的模式語言”喜獲金獎。
后2020全球面臨挑戰,眾多的生態、社會、經濟、文化因素牽涉其中,并非建筑師們能夠通過直接的空間干預進行應對。然而,空間環境對個體生命體具有不可替代的觸媒作用,在"生命-環境連續體”的視野下,我們得以小中見大,在新興技術和生存挑戰的雙重語境下探討后疫情時代的健康家園。延續經典著作《建筑模式語言》提出的"模式化"設計方法,我們直面新挑戰,在規劃、建筑和構造三個層面進行整合性和提升性設計。針對未來人居的公共衛生和健康需求,我們提出并在設計方案中實驗性地應用了24個"模式”著重“模式語言”的空間化和易建性。
項目位于南京市高淳區漆橋鎮高崗村,作為南京創意農業研究院鄉村賦能中心的工作站,致力于推行創意農業理念,服務于教育、展覽、文創工作室、旅居、休憩景觀的復合與多樣需求。該項目包括三處小型公共建筑。


設計團隊:王鎧、廖杰、沈雨辰、王問、陳銘行、朱凌云張恨水筆下的小說《丹鳳街》, 是獨一無二的民國南京市井文化風俗長卷,號稱民國南京的“清明上河圖”。在小說中丹鳳街是一處老式市井,鵝卵石鋪路,路側排立著油鹽雜貨店,米鋪、柴炭行、醬坊、茶館、菜場、魚市、布店等也是人聲鼎沸。時光流轉今日,丹鳳街成為數碼電器的代名詞,人口密集商鋪林立。對于新冠疫情帶來的新契機,始于2002年的"丹鳳街夜市”, 再次回到市民的生活。設計的選題試圖發掘城市中心密集區街道空間的潛力,而現實是擁擠和碎片化的街道物質空間,同多樣化市民公共生活需求之間的沖突,集中的體現之一便是夜市這種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夜市分為商圈夜市,觀光夜市,流動夜市,而丹鳳街由于其特殊的文脈,將兼具綜合特征。建筑界面斷續變化,道邊停車(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密集,公共設施無序疊加、人車混行交叉。道邊停車(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是街道空間的最大的消耗,包括臨時卸貨的占道情況,更加加劇了停車給街道空間帶來的消極影響。
1、設計倡導一種"分時路權”的概念,希望在夜市期間(避開交通晚高峰, 7 : 30-12 : 00 )重新劃定停車范圍,空出更多步行夜市空間。2、進一步優化夜市空間的功能構成與空間體驗,自發零售區,有序餐飲娛樂區,市民漫步休閑區有機融合。汽車市民漫步休閑區有機融合——藝術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