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城市與建筑創作中心主任王新宇榮獲江蘇省土木建筑學會青年建筑師獎
近日,2023年“江蘇省土木建筑學會青年建筑師獎”獲獎名單正式公布,全省共10位青年建筑師入選,我院城市與建筑創作中心主任王新宇榮獲此項榮譽。“江蘇省土木建筑學會青年建筑師獎”評選旨在加快培養我省青年建筑師,激勵青年建筑師創意創新能力,提升我省城鄉建設事業設計水平,表彰在建筑設計與創作實踐中做出重要貢獻與突出業績的青年設計人才。
王新宇
城市與建筑創作中心主任
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
南京大學建筑學研究生兼職指導教師
在工作中堅持以基于環境的空間設計為出發,專注于教育建筑、文化類建筑相關設計
? 設計理念
環境是指建筑的在地性,每一塊土地都是不同的,基于環境進行設計,首先要求建筑設計是經過量身打造的,其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合理的利用每一寸土地,為業主爭取較高的社會效益及商業效益。其過程往往是理性的。
空間設計卻具有感性的一面,其過程有可能是長時間的嘗試和沮喪,也有可能是一瞬間的靈感火花。空間設計并非簡單的功能排布,而是創造一種超于功能之外的,既可以合理利用,卻又不那么常規的場所。很多時候,由于建筑面積限制,內部空間無法按照建筑師的理想進行創作,因此與場地環境結合的,較好的利用建筑體型的關系的,同時又能有些功能使用的灰空間設計,往往會打動業主,同時也為項目本身帶來獨樹一幟的視覺觀感。
? 代表作品
南大科學園智慧園1-6#樓
設計時間:2010-2011年
建設時間:2011-2012年
建筑面積:28376.3m2
獲獎情況:2015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二等獎
建筑設計根據場地特征,以“點綴于山”,“環抱于水”為設計策略,尋找建筑與自然結合的最佳契機。方案順應場地原有自然條件和景觀特質,柔化人工造物與山地自然風景的差異和對比,使新建筑和諧的融入環境之中,同時,也創造出舒適、開放、靈活、高效的現代辦公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交融。1-5號樓位于山體東北麓,建筑底層采用灰色石材,形成體積感較強的基座,與上部輕巧的玻璃材質形成對比。6號樓傍于水邊,外立面統一的帶型窗水平展開,沿水邊漫步,建筑立面隨著慢慢變化,產生了步移景易的效果。
南京大學仙林國際化校區文科樓
項目地點:南京大學仙林校區
設計時間:2009年
建設時間:2009-2012年
建筑面積:27864.11m2
獲獎情況:2015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一等獎設計簡介:南京大學仙林校區文科樓組團包含外文樓,中文樓和哲學樓。整個文科樓組團面南背山,環境十分優越。作為百年名校南京大學的新校區建筑群,設計在傳承校園歷史文化傳統和與周圍山體環境相協調兩個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采用了墻體直砌到坡屋面的手法,使建筑的坡屋面形式既與山體協調,又不失現代感。立面采用仿古實心磚飾面,仿古實心磚青灰色的基調,斑駁的質感使整個建筑群再現了南京大學鼓樓老校區民國建筑的風采。
溧陽市城投藝體館
項目地點:溧陽市臺港路北側,育才路西側
設計時間:2017-2018年
建設時間:2018-2019年
建筑面積:5835.6m2
獲獎情況:2020江蘇省第十九屆優秀工程設計獎二等獎
設計簡介:項目位于溧陽市燕山中學東南角,緊鄰校園南入口。設計提出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創造市民、學生共享的運動場所這一主題思想,將設計內容從學校外延伸展到城市街道,消解校園圍墻,作為展示新時代校園風采的標志性節點對城市開放。藝體館外立面形式新穎獨特、簡潔有力、落落大方,斜向線條充分彰顯了體育建筑的動感,建筑風格協調統一又不失變化。材料選用了亞光銀色鋁板金屬豎肋組合,使得建筑整體質感晶瑩溫潤,統一中又富于細膩的金屬光感變化,宛如一塊璞玉,坐落街角,展示校園和城市良好的精神風貌。

新龍路小學
項目地點:南京溧水區新龍路以西
設計時間:2014-2016年
建設時間:2016-2019年
建筑面積:31422.1m2
獲獎情況:2020江蘇省第十九屆優秀工程設計獎二等獎
設計簡介:從整體校園規劃層面出發設計體驗式教學空間,采用庭院式學校結構,貫穿學生活動成長之廊,為師生的交往交流與日常活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與多元化的空間。通過不同功能的主題庭院,自然聯系學校功能體塊。校園南北中心主軸上串聯南主入口廣場、中心庭院和北入口廣場,并聯西側教學樓單元。西部城市規劃綠地公園,東側則為運動場,動靜分離,過渡自然。院落與院落間相互連通,增加空間的圍合感,強化院落的積極性,每個院落都有自己的特點與功能,形式上相互協調,庭院有效的整合修飾了校園環境,為師生提供了有趣味的交往成長場所,更為校園注入雋永清新的活力。
南京郵電大學仙林校區學生宿舍
項目地點:南郵仙林校區北側,鼎山西路北側
設計時間:2020年
建設時間:2020-2022年
建筑面積:28146m2
獲獎情況:2022江蘇省第十九屆優秀工程設計獎三等獎
設計簡介:該項目位于南京郵電大學仙林校區西北角,項目基地平整,本方案尊重場地現狀,延續校園的空間結構,規劃設計 6 棟建筑,結構清晰。用經濟實用的手法展現了高校的活力形象,用簡練的立面設計語言塑造出理性的校園氣質,用錯落的景觀院落營造出豐富的校園環境。
